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邱醫師 Email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嚴醫師 Email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葉醫師 Email
|
|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 電話 : 23418299
|
|
|
中醫在香港,甚至在國內外都有個特色,它沒有明確細緻的分科制度。換言之,中醫學生在學校需要接受全科的培訓,熟悉方脈、針灸、骨傷推拿的常用手法,通過資格考試獲得執照,便是一個「全能醫師」。
傳統中醫學上傾向不願意提出分科,就算有,都只是把中醫根據疾患的性質分為內、外、婦、兒科,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針灸、推拿、骨傷等科目,至於要把內科再細分為像西醫的呼吸、心臟科,堅持中醫觀念的人對此甚為反感,因為中醫學講究人體是一個整體,五臟六腑各個部分之間互相連繫。
舉個例如咳嗽、哮喘等病一般人認為這肯定是呼吸系統的毛病,應該把所有治療焦點都投諸於肺部和氣管。但中醫認為對待一個病要全面考慮,咳喘既可以是風邪犯肺,表現出唯一的主症咳嗽,需要宣肺化痰的病證,也可以是腎不納氣的虛喘,患者同時可見腰膝痠痛、頭暈目眩等症狀,治療方案不是著重在肺而是補腎。如果中醫有明細的分科,那麼後者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,這個病當然屬於呼吸科,但他同時也有腰膝痛,他需要看骨科嗎?頭暈又要看腦內科嗎?腎虛要專門找個精醫腎虛的醫師來補嗎?
所有中醫都知道一帖溫腎納氣的藥方便可對證處理全部的症狀,如果強行把病症割裂成呼吸、骨科、腦內科的病症,然後每個專科醫生都只針對肺、骨、腦分別治療,中醫再談整體論治便沒有意思了。涉及的科目越多,病情越複雜,便越難體現中醫醫療的特色,只分別著重止咳、止痛、止暈,很多時效果都不理想。
記得自己有次應徵中醫,人事部的主考問我:「你打算向哪一個專科發展?擅長治療甚麼病症?」我回答:「我擅長中醫的大內科。」因為我覺得一個懂得中醫辨證思維的醫師,無論他碰到甚麼疾病,都曉得以全面的角度去針對中醫一直講求的「證」治療,而不只從個別的症狀和系統上著眼。我認為如果要把西醫這種分科仔細的制度強行套加在中醫上,只會白白糟蹋了中醫最精粹的部分。
不過沒有明確的分科,給人的感覺是醫師十分輕佻傲慢,自言甚麼病都會治,「能醫百病」,仿彿是醫師刻意誇耀自己的才能,給人的感覺是負面的。不把自己稱作「專科醫師」,也暗示自己只是「廣而不專」,一般病症還能應付,對於重病急病特別是難治的慢性病患便無能為力,因為一般人都相信患這些病要找的是一位「專科醫師」,決不是「全科醫師」可以應付得了的。
明白到中醫是怎麼回事的人,基於中醫這種整體辨證的思路,對於「全科」和「專科」的概念肯定要有所改寫,沒有誰「專治皮膚」、誰「專治婦科」的概念。病者來了,不管甚麼病,也可以根據中醫的思維辨證論治,即使無論是甚麼病,這樣的思路是貫徹不變的,這才是中醫。 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