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邱醫師 Email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嚴醫師 Email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葉醫師 Email
|
|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 電話 : 23418299
|
|
|
看古醫書、現代的醫案,乃至自己和其他同行醫師的病歷處方,都不難發現一個特色:甘草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,幾乎每張藥方都有甘草這味中藥。「甘草六克」似乎是每張藥方的必備。
為甚麼甘草這味中藥的使用頻率會哪麼多?那便先要由甘草的藥性說起。
甘草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,可生用(生甘草)或經蜜炙使用(炙甘草)。甘草性味甘平,入十二經,功能有益氣補中、清熱解毒、袪痰止咳、緩急止痛的效用,亦能調和諸藥,緩和其他藥物的烈性或減輕其他藥物的毒副作用。甚至有說法指當發生藥物或食物中毒時,在無特殊的解毒藥下,皆可用甘草治之。由於其配搭範圍廣、用處多,後世有人把甘草稱為「國老」,地位不可或缺。
由於甘草性味平和,取其甘緩之意,一般用於調和其他中藥的藥性,像治療慢性或虛損性疾病的藥物,一般便會配上炙甘草,使藥方中藥物的藥性不至太猛,力求緩圖久治之意,這是藥方中配伍甘草的最常見原因。
而在使用一些藥性較強的藥物下,也往往配上甘草,如臨床上使用附子時便會按比例配伍炙甘草,作用是減輕附子的毒性。為了減輕毒副反應成為藥方配伍甘草的第二個原因。
甘草的使用在上述兩種情況下,角色都是作為輔助藥物,即在中醫「君臣佐使」的配伍關係中擔當佐使藥。在作為輔助藥物的用途上,甘草的用量一般不多,很少超過藥方主藥的量,因此就解釋了為何很多藥方都含有甘草,而用量大概為三至九克,而當用於解毒時,甘草用量可適量增加。
不過甘草除了在調節藥性的功用外,也有它作為一種中藥的治療作用,常見的便是甘草清熱解毒和緩急止痛的功能。
醫籍傷寒論中便提到桔梗湯一方,藥物組成為桔梗和生甘草,用於醫治咽痛,方中生甘草的作用在於清熱解毒、開肺利咽。古人認為甘草的作用有「炙用溫中,生用清熱」之說,這裡運用生甘草便有清熱的涵義。
在傷寒論中亦提及芍藥甘草湯一方,方藥是芍藥(後世一般認為用白芍)和炙甘草。這裡的炙甘草經過炮製,性味甘溫,與芍藥相配,芍藥之酸合炙草之甘,酸甘化陰,在芍藥甘草湯中便能補益陰血,兼有舒攣緩急的功效,後世多用作治療筋脈失養引起的肢體痙攣。
更突出的例子便是傷寒論中治療「脈結代,心動悸」的炙甘草湯,方如其名是以炙甘草作為主藥,原著用量是四兩(不等於現在重量單位,取其重用之意),在炙甘草湯中炙甘草的作用為通經脈、利血氣,治療因心氣不足所致的心悸不安。
甘草雖然用途很多,不過在藥物配搭中也有部份中藥藥性跟甘草是相反的,不能共用。中藥「十八反」中便有一句「莞戟藻遂俱戰草」,指出莞花、大戟、海藻、甘遂四種中藥是不能與甘草一起使用的,否則可引起不良藥物反應。而即使甘草性味平和,亦不適宜長期久服多服,否則容易物極必反出現不良後果。
在醫理上,甘草更不是一種必須使用的藥物,很多古方本身都沒有配甘草,如在金匱要略中有活血化瘀功用的十來個方子便都不配甘草,因甘草緩和藥性,怕會減慢藥物活血通絡的效果。臨床用甘草的時候,也要根據實際情況,應用則用,如不需使用便不必勉強七拼八湊的加上,不要對甘草的使用存有錯誤理解。
從甘草一味常用的中藥當中,我們可見到藥物的實際作用是取決於它和其他藥物的配伍,和藥物本身在藥方中所處的地位角色上。簡單至幾乎在每張藥方上都會出現的甘草,其使用也大有學問。 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