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宇鋒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邱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多年從事醫管局管轄之中醫診所及醫院行醫,著有<<註冊中。醫師>>一書。
邱醫師 Email
嚴浩輝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嚴醫師2005 年於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畢業。
嚴醫師 Email
葉志成醫師(香港註冊中醫師)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,為本站的站長,對中醫網站有極濃厚的興趣,故建此站方便同好。
葉醫師 Email
|
|
香港中醫網 ChineseMedicine.com.hk
香港中醫資訊交流 及 網上優質中藥店 電話 : 23418299
|
|
|
常言身體處於平衡的狀態下就是好, 身體健康.
那麼, 有些人總是較容易病呢? 為什麼?
請教. |
|
|
|
|
|
|
|
|
其一, 這個崇尚自然無為的想法就是今天社會環境和風氣所不容的, 即或是撇開個人縱慾行為, 工作環境要求你長時間加班, 要求你坐在椅上, 要在高壓力下生活, 有甚者要你下班後努力進修. 這些都怕是我們的國情, 面對現實. 國人很難有強健體魄的, 努力讓自己不易生病已屬難得.
因此中醫追求的養生法是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實現的, 因此現代疾病的模式便變成虛損和慢性病居多, 在這個時勢, 中醫大聲疾呼要養生也就更有必要, 畢竟看病難看病貴也是目前要面對的社會考驗.
其二, 譬如小朋友天生身體質地較弱 (可能環境飲食污染 或是 父母輩都是圈在以上社會環境的人), 作父母的, 怎也希望能辦點事讓孩子們體魄好點. 當下傳染病橫行, 小孩首當其衝. 除了假以時日的飲食(基本五穀, 肉食, 菜蔬), 運動 (有些體質,運動又幫不上), 真的拿它沒辦法?
亦不要對此採取如此被動態度, 人是不能改變很多外圍因素, 但如能在自己本份方面做好, 亦至少無愧於心, 只要"正氣存內, 邪不可干"患病機會便可減少, 至於癘氣, 不論強弱, 觸之則病, 只能預防接觸
|
|
|
|
|
|
|
|
|
我不是什麼營售人員, 不管什麼補品, 藥物. 同意過猶不及, 氣, 既然是身體中命脈, 那麼都可以提倡提升正氣吧.
我十分同意華夏哲學, 崇尚自然無為, 也十分欣賞邱醫師你的堅持.
其一, 這個崇尚自然無為的想法就是今天社會環境和風氣所不容的, 即或是撇開個人縱慾行為, 工作環境要求你長時間加班, 要求你坐在椅上, 要在高壓力下生活, 有甚者要你下班後努力進修. 這些都怕是我們的國情, 面對現實. 國人很難有強健體魄的, 努力讓自己不易生病已屬難得.
其二, 譬如小朋友天生身體質地較弱 (可能環境飲食污染 或是 父母輩都是圈在以上社會環境的人), 作父母的, 怎也希望能辦點事讓孩子們體魄好點. 當下傳染病橫行, 小孩首當其衝. 除了假以時日的飲食(基本五穀, 肉食, 菜蔬), 運動 (有些體質,運動又幫不上), 真的拿它沒辦法?
由衷 |
|
|
|
|
|
|
|
|
有一個概念, 正氣不是越多越好, 如超越平衡便成了邪氣, 至於甚麼是足夠甚麼是平衡, 很多人都希望正氣越多越好, 但需要和想要是兩回事, 需要甚麼應該是根據個人的件齡, 身體狀態及消耗的情況而定, 為甚麼現代人體質弱而多病, 在漢代黃帝內經中已說明: "{今世以人, 以酒為漿, 以妄為常, 醉以入房, 以欲竭其精, 以耗散其真", 認為養生不慎, 縱慾, 飲食不節, 情志過極等是令人身精氣耗損的主要原因, 因此中醫重在養生, 主張節慾, 強調要從飲食, 運動, 情志養生, 避免疾病的發生, 而中醫預防疾病的養生概念亦由此而生, 而到了唐代, 道教養生家主張"服食丹藥", 通過服藥而改善身體功能, 但往往用藥者不加思索, 往往適得其反, 甚則不少帝王也因為服食丹藥而中毒甚至喪命, 時至今日這些例子足以警世, 由現時保健食品藥品大行其道, 標榜增強體力之補益藥材盛行, 形成濫補, 盲補的風氣, 這些都是要警惕的.
如想身體健康, 中醫是主張飲食, 運動, 情志等養生辦法, 甚少追求服食補藥, 如藉服食保健中藥試圖改善身體機能, 這已經不是傳統中醫養生理論的範圍. 如身體患上疾病, 更應該求醫, 避免誤服藥物產生不良影響. |
|
|
|
|
|
|
|
|
了解你的說明, 我們無法改變那先天的條件, 看來要從正氣的多寡來著手提升身體質素. 人會因應消耗之多寡影響正氣之多少, 如人年紀大了, 體能會走下坡, 又如現今社會工作需求大, 損耗亦大. 請問除了睡覺, 吃飯外, 有什麼建議回補損失?
請教. |
|
|
|
|
|
|
|
|
首先, 一個健康正常的人, 都會受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調護影響他的身體狀態, 先天的很難去改變, 如有些人長高些, 有些人瘦些, 但是他們都是健康的, 不作病態去治理, 有些人復原狀態較好, 有的較差, 除先天差異, 也與個人身體正氣強弱有關, 如本身體弱多病, 因後天失養及養生不慎引起正氣不足, 那便容易遇上疾病, 如正氣旺盛, 一般都不易染病, 患病後亦較快康復, 如年輕人普遍較老年人容易康復, 長期病患者往往需要較長的療程等. 至於一般人如不慎患病, 亦需要時間康復, 視乎是患上甚麼病, 程度如何, 及康復的條件是否具備, 當然如人正氣充足, 康復會容易些, 但補充正氣要視乎到底是否需要和對應是哪部份問題來針對治療, 不能盲目補充. |
|
|
|
|
|
|
|
|
一般所見, 請問何以有些人較強壯, 不容易病倒, 又即使病了, 亦較快康復呢?
請教 |
|
|
|
|
|
|
|
|
既已陰陽調和, 只需防止平衡被破壞便可以了, 不必作出提升, 否則便是不平衡 |
|
|
|
|
|
|
|